拉闊人才定義 以嶄新職場培訓模式 擴充香港人才庫

拉闊人才定義 以嶄新職場培訓模式 擴充香港人才庫

近年各行各業也在爭奪人才,工搵人之餘,卻同時出現人搵工現象,協助年輕求職者規劃長遠職涯方向、讓企業配對合適人選的非牟利青年就業組織分析,問題與人才錯配攸關,當中成因除了傳統教育未能完全銜接職能所需,根深柢固的文化規範亦有影響,多年以來,一張高學歷證書往往與聘書掛勾,以致非8大出身、非尖子族類的年青畢業生,工作出路一向較為局限。另一方面,僱主則經常表示招聘難、留人難。若要收窄缺口,讓人才有更多發展空間,組織認為,需靠教育界、社福界及商界群策群力,才可令人才配對得宜。突破傳統招聘規範 配對人才以技能為本

2014年由麥肯錫公司(McKinsey & Company)創立的非牟利機構Generation,至今已為全球多地超過11萬名就業市場邊緣化的青年,提供針對性職業培訓,幫助他們在職場起步,同時有助僱主聘請到合適人才,連接教育與就業之間的缺口。成立於2018年的「Generation香港」,6年來也一直秉承上述使命,並以「#GrowHKTalent」為願景,成為配對本地人才的其中一道橋樑。

「發掘及配對人才時,我們不會沿用招聘公司的一貫做法,而是以技能為本,為那些基於各種因素、缺少機遇建立理想職涯的年輕人,提供培訓、就業與支援等一條龍服務,讓非大學畢業而擁有抱負的年青求職者,同樣有一展才長機會。」Generation香港行政總裁鄭浩維(Brian)稱,期望透過拓寬人才定義,可減少青年人的潛能被埋沒,避免浪費社會的寶貴人力資源,與此同時,亦令僱主可招聘到,擁有良好技能、具上進心的所需人才。

▲ 「Generation香港」行政總裁鄭浩維表示,組織與各非牟利團體一起開發職業培訓課程前,都會先與僱主深入溝通,了解清楚他們的需求及意見,以確保課程內容能切合工作實際需要。故此,畢業的學員不僅求職的成功率高,留任率亦高。透過創新培訓模式 與實際職能接軌

至今組織支援的主要對象為18至29歲學術背景較低的青年、有特殊教育需要(SEN)的青年,以及職業轉型者。銜接職能的培訓則環繞兩大範疇:一是創科類別,包括近年大行其道的數碼及社交網絡營銷、數據工程、全端開發等;第二類是安老護理服務。通過這些免費職業培訓課程,Brian表示,希望可協助上述人士確立及規劃職涯發展路向。

「過去6年,約有1,000名接受過培訓的學員,已分別於300多間機構,開展他們的事業。」他稱:「數據顯示,不論是就業成功率抑或留職率,也大概高達八成半。」

在眾多成功個案中,令他印象猶新的,是2018年他加入機構後不久,見證著一名中學離校生,參加了當時的客服培訓課程,畢業後,獲亞洲國際博覽館取錄為客服團隊一分子。「亞博館一向將招聘的資歷門檻,定為大學畢業,這名求職者當時能勝過其他學歷較高的競爭對手,在面試中突圍而出,主要因為回應情境題時,能活用培訓課程的實務知識,結果令考官眼前一亮。」

他稱,類似案例其實為數不少,成功關鍵,除僱主願意嘗試將「人才」重新定位,課程設計絕對功不可沒。「編排課程內容前,我們會先與僱主緊密溝通,深入了解公司及行業所需及痛點,然後根據僱主的招聘需求及意見,開發課程,以免內容偏離工作實際需要。」

課程的另一獨特之處,是以創新的訓練營模式進行,而非一板一眼地在課室授課,當中有7成以上的內容為真實個案主導的互動教學,務求學員正式上班時,可以有更充足和實質準備。

「另一使我們有別於坊間其他培訓的特點,是我們不會只著眼於技術訓練,以夥拍『賽馬會鼓掌・創你程計劃』(CLAP@JC)推出的『CLAP@JC x Generation』計劃為例,在8至12個星期的培訓期當中,學員除可充實職場技能,並會透過CV360®履歷表訓練,全面了解本身的VASK,即價值觀(Values)、態度(Attitudes)、技能(Skills)及知識(Knowledge);換句話說,整套學習綜合了技術、行為以及思維領域,而非純職能鍛練。」

Brian表示,讓年青人認識自己的VASK,目的不僅是令到CV更亮麗,增加搵工勝算那麼短視,而是希望幫助他們對生涯發展,有更清晰的導向。因此,除了由業界經驗豐富的講師,向學員傳授工作崗位必備的硬技能外,更會在導師指引下,加緊提升軟技能實力,包括:個人責任(Personal Responsibility)、堅持(Persistence)、成長心態(Growth Mindset)、未來導向(Future Orientation),而這4大核心行為心態,會貫穿著課程內的不同部分。

「有人會將Generation香港形容為另類獵頭公司和教育機構,我們的角色其實兩者皆不是。我們是致力讓學歷較低、社會上較弱勢的求職者,可與商界接軌,從而減少有工無人做、有人無工做的人才錯配問題。」

▲ 「Generation香港」團隊期望透過一些針對性職業培訓,有助社會上較弱勢的求職人士,能與商界接軌,鏈接教育與就業之間的缺口,此亦是這個非牟利機構成立6年以來的主要使命。年輕人開始職業旅程時 要有3手準備

要緩解人才架構錯配,讓教育與就業接軌,Brian深信,絕不能單靠個別機構獨力承擔,因此組織在培訓和發展人才方面,一直與不同界別保持緊密合作,包括捐助機構、僱主、學術機構、非牟利機構等,以便有效地配合人力資源市場需求。

除各界共同參與,求職者能否積極裝備自己,Brian認為,亦相當要緊;他建議,正在職業旅程蓄勢待發的年輕人,宜做好以下3手準備:

1. 為自己訂立人生目標:有目標比起有學歷背景,很多時更為重要,因抱負是推動一個人持續向前的源動力。他舉出其中一個實例,說明標竿之影響力:「一名現職某大英式百貨公司的數據工程師,曾幾何時,不工作不進修,投閒置散4年多時間,後因鎖定目標,立志在編程方面發展,於是參加我們的初級數據工程師培訓,最終在該公司的招聘中,這名只持有高級文憑持有的學員,令一眾碩士學歷應徵者也甘拜下風,晉身為實習生,經過一番努力,現已是公司數據實驗室的小頭目。由此可見,確立目標,十分重要,如漫無目的,將難以投入將事情做好。」

2. 軟硬兼施,同步優化軟技能:Brian發現,現時僱主招聘及評定員工表現時,職業技能只是其中一個考量元素,個人特質,包括擁有甚麼可轉移技能(Transferable Skills),例如溝通技巧、承擔責任等,同樣重要。「與工作匹配的技術知識,只是一張入場券,和他人合作時,如無法互相協調,缺乏承擔力,最終還是無以為繼。」他稱。

3. 趕潮流非長遠之計:選擇事業發展路向時,別將目光投向潮流,譬如見到IT行業吃香,便跟風入行。唯有真心喜歡一個行業,對某個工種有熱誠,才可在事業旅程中,一站緊接一站地駛下去。